2.1.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起源
① “宫”在秦以前是中国居住建筑的通用名,从王侯到平民的居所都可称宫。“殿”原指
② 大房屋,汉以后也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
③ 秦汉以后,宫成为皇帝居所的专用名,此后“宫殿”一词习惯上指秦以前王侯居所和秦以后皇帝的居所。
④ 宫殿一般是中国古代最宏大、最豪华的建筑群,以建筑艺术手段烘托皇权的至高无上。
⑤ 宫殿包括礼仪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称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此外,还有仓库和生活服务设施等。
2.1.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
①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瓦没有发明以前,最隆重的宗庙、宫室,也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宫殿遗址,(图3-15)湖北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均无瓦的遗存。二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② 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战国、赵都、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数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图3-16)。高台使用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色彩富丽,宫殿建筑摆脱“茅茨土阶”,进入辉煌的新时期。
③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规模空前的宫殿(图3-17),并出现众多离宫,布局分散。
西汉武帝时,各宫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城中分布许多独立的“宫”, 宫与宫间布置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主宫殿有隆重的前殿,供大朝、婚丧、即位等大典之用。平日则在丞相府处理政务。
④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图3-18)
天子宫室分为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汉、晋、南北朝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备日常朝会及赐宴等用,三者横列。
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广阳门——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行大朝仪;大兴殿—朔望视朝于此;中华殿—每日听政之所。
唐高宗迁居大明宫,沿用隋朝做法,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
北宋汴京宫殿仍有“三朝”,但由于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
元大都宫殿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反映蒙古习俗。
明初宫殿比拟古制,除“三朝五门”之外,按周礼“左祖右社”,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
图3-15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模型
图3-16中山王陵园复原图
图3-17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复原模型
图3-18三朝五门,tp官方网站下载app左祖右社
宫室的发展趋势:
① 规模渐小。
② 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 tp官方下载安装app门、殿增多。(紫禁城中轴线)
③ 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
① 严谨的平面布局;
② 庞大的空间体量;
③ 完整的庭院空间;
④ 森严的等级规范。
2.1. 3宫殿形制的演变
宫殿主要分为生活区(寝)和政令办公区(朝)。
宫殿形制的演变主要围绕“朝”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展开,主要有朝与寝的布局关系、
宫殿与中央官署的联系、宫殿与城市的联系。
① 《周礼·考工记》中的宫室制度:
《考工记》记载了宫殿建筑的规划,其宫室制度对汉以后各代的宫室有极大影响。
《考工记》认为宫殿的基本制度分为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三朝”,即为“外朝”(大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治朝”(日朝)和起居生活的“燕朝”(常朝)。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宫城居王城中央、左祖右社、朝位于宫室前部、宫内有九室以居九族、以五门分割,分别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宫殿布局为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有中轴线,筑城墙,形成宫城。
三朝五门知识点补充:
外朝一,内朝二;
https://www.bitpiebtq.com天子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但实际上,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直到唐长安始遵循此法。这就是唐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到元朝取消该制度,明南京宫殿则又恢复此制,其五门更名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更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② 两汉宫室
西汉长乐宫(图3-19)是利用秦朝残留宫室修筑,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文景时期增辟北宫供太子居住。故整个宫殿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为外朝,中为内朝(宣室),后为寝殿。
武帝时,又在城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章宫。
东汉建都洛阳,先营南宫,后增建北宫,两宫分依都城南北墙,中隔里坊,以三条阁道相连,宫中各有前殿。东汉后期桓帝和灵帝时期(147-189)又增筑东、西两宫。
两汉宫殿的特点:
1) 分期叠加建设,所以宫殿呈现数宫并置的形式;
2) 权贵府第与宫室错落交杂;
3) 宫室占据城市主要面积
4) 宫内主殿体量位置突出,但与次要殿宇之间的关系不规整。
5) 东汉皇帝的宫殿居后,居民在前的布局,是隋唐长安规划的先例。
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室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形制特点:宫殿从多宫并置到一宫统领。
三重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宫殿南北轴线布局,同为城市中轴。
东西堂制:在前朝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备常朝及宴会等用,三者横列。
骈列制:
1) 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
2) 骈列制以尚书台作为中央政府的宫内机构而产生。
3) 特点:礼仪性的大朝廷殿、政务性的议事处及枢要部门,二者在宫内的平行并列。西晋洛阳宫和东晋建康宫的形制原则一致,均采取了骈列制。
④ 唐大明宫
大明宫(图3-20)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大明宫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格局完整,号称“万宫之宫”、“东方圣殿”,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由大明宫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明宫的整体格局由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组成,广受后世宫殿效仿。
平面布局(图3-21):
1)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2) 继承了“前朝后殿”的布局。建筑布局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家殿和玄武门为南北轴线,官厅、别殿、亭阁与楼观等四五十所分布于东西两侧。
3) 外朝为三朝五门之制,内廷则是以太液池为中心的皇家园林生活区。
4) 宫城形式: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5) 内廷以太液池为中心,布局并不十分规整。太液池分东西两池,西池为主池。
大明宫的建筑特点:
1)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占地面积大约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为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2) 采用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方式。
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三殿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内廷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麟德殿等殿阁楼台,形成公与苑结合的起居游憩区。
3)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大明宫南北向长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沿轴线的空间变化,营造出威严的气氛。
唐代的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趋于定型化。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而而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图3-19长乐宫复原图
图3-20大明宫复原图
图3-21大明宫总平面